中戏首招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生,人工智能“牵手”戏剧
2020年01月10日 由 TGS 发表
620965
0
日前,中央戏剧学院官方发布了2020年戏剧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简章——“学院于2020年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为科学招收选拔具有优秀科研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的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现制定本简章。” 这是中戏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目前确定该方向学制4年、2020年招生2名、采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这引发各界热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是否能进行艺术创作的讨论这几年时有耳闻,那么,“戏剧人工智能”专业又是如何让数据算法变得“艺术”的呢?
首次招收: 学制4年,招生2人
据悉,该方向博士研究生将采取导师组联合培养的方式,首届四位导师相当有分量:
郝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刚毅,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仿真协会副理事长,“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数字表演与创意学”学科负责人;
孙大庆,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常委、院长助理,《戏剧》学报社社长、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震,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首批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另一方面,对于报考这个博士的考生要求也不少:对“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有研究兴趣的理工类考生,优先考虑具备学科交叉背景或学科交叉能力较强的考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须提供能够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代表作(含论文、软件、游戏开发、出版物等)或原创性工作成果……
对于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中戏将由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成立资格评审小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对其资格进行集中评审。接下来研究中心还将成立复试考核小组,对通过资格评审的申请者进行综合考核。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飞速,已逐渐不再是小众人群的高冷知识,而是社会热点和焦点,时常制造出引爆性的话题,也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前以为是科幻大片里才有的智能黑科技,现已成为我们的生活日常。那么中戏招收戏剧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是否说明影视制作、舞台表演领域,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普及阶段了呢?
人工智能+戏剧
在传统意义上,戏剧是指以发生在舞台和影视领域的表演为核心的艺术种类。“戏剧人工智能”具体研究什么?是利用人工智能构建戏剧场景、重塑情感和体验?还是让机器演员替代人类成为新的表演要素?面对引发的种种好奇,中央戏剧学院宣传部日前回应,由于正处招生期,关于学科设置和研究方向等问题,学院不过多发表意见。
人工智能”与“戏剧”的跨学科牵手能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影视剧中的特效渲染、虚拟角色、仿真人物、舞美设计、数据影像、后期制作等等都有可能是“引爆点”。今天,影视工业已经很成熟,特效很逼真、震撼,但在进一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可以预见特效会前进一大步。另外,机器演员或许有朝一日能够替代人的演出,走上舞台。‘戏剧人工智能’的未来,不妨大胆想象。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演艺声音设计”,是今年中央戏剧学院为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新设的方向。据悉,考试初试为声音听辨分析,复试为演奏或演唱、视唱练耳,要求考生具有一定专业的乐理知识和声乐功底。作为影视和舞台产品的细节,“声音”工程地位的提升,折射出国内演艺工业正迈向精细化、系统化。
当下,“人工智能+”已经和很多传统学科携手形成学科交叉的局面。或许听起来,与戏剧的牵手是最“戏剧性”的一次,但将人工智能引入影视制作、舞台表演领域已经是行业趋势之一,“看似天马行空,却并非空中楼阁。”人工智能是目前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推动着传统行业不断自我革新,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的热潮。例如,复旦大学就联合大数据学院、计算机学院和新闻学院的教学资源,带头开设面向智能舆情处理的数据传播与媒体分析的相关课程。天津大学在2017年成立了新媒体研究院,也是找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学的结合点。